比一比
发布时间:2022-05-25
教学内容 | 教材第4--7页。 第 课时 | |
教学目标 | 1、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、高矮和轻重的含义,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,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、高矮和轻重。 2、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,初步建立长短、高矮和轻重的观念,培养初步的观察、判断和推理能力。 3、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,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。
| |
教学重点 | 会比较长短、高矮和轻重。
| |
教学难点 | 理解体会长短、高矮和轻重是相对的。 | |
教学方法 |
| |
教学准备 | 主题图、实物投影仪。 | |
教 学 过 程 | 设计理由 | |
课前游戏: 对口令。 师说上句,生对下句。 我说大,我对小;我说高,我对矮;我说低,我对高;我说长,我对短;我说薄,我对厚;我说轻,我对重;我说宽,我对窄;我说远,我对近…… 一、情境导入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老师比身高,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。说明: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。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比一比物体的长短、高矮和轻重,好吗?揭题。 二、思索探究 1.比长短。 (1)出示主题图,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,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,说说图上画的是哪儿?从图中你能看到些什么? (2)观察两根跳绳,通过讨论和交流,弄清图上画的两根跳绳就是两个小朋友用的。 (3)指导学生用在□画画√的方法在书上比较两根跳绳的长短。 (3)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,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,为全班交流做准备。 (4)交流反馈,说说比较两根跳绳长短的方法,感受长短是比较的结果。 (5)巩固:实物出示两组绳子的比较,你能比出他它们的长短吗? 2.比高矮。 (1)出示主题图,观察,说说图中两个小朋友谁高谁矮。 (2)追问:从哪幅图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两个人的高矮?学生汇报交流,体会高矮的基本方法。 (3)请两个学生上来,照样子比一比。 3.比轻重。 (1)出示天平,进行介绍。 (2)掂一掂钢笔和橡皮哪个重,然后放到天平上称一称,观察谁重。 (3)看主题图,说明石榴和柿子是从树上采下来的,观察一下哪个重些。指名交流。 4.体会比长短、高矮和轻重的方法。 (1)提问:图中哪些物体之间还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? (2)组织小朋友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,教师巡视指导,搜集讨论信息,以便有目的地指导交流。 (3)要求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较物体,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,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较的结果。如两棵树的高矮等。 5.组织讨论,加深认识。 教师出示一枝铅笔,组织学生讨论: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?通过讨论,使学生明确,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、高矮之分。要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,必须再拿一枝铅笔来比一比才能确定。教师拿出不同长度的铅笔分别与之比较,使学生明确长短、高矮是相对的,并不是一成不变的。 三、交流共享 1.“想想做做”第1题。 (1)光盘出示两幅图,观察第一幅图中谁的铅笔长,再说说第二幅图中哪支铅笔最长。 (2)同桌比一比铅笔的长短。指名汇报交流。 2.想想做做”第2题。 (1)明确题目要求。 (2)学生按要求在书上练习。 (3)结合图对学生进行帮助残疾人的思想教育。 (4)提问:为什么小鹿最高,小白兔最矮?(“最”加重音,学生体会最高、最矮的含义。) 3.想想做做”第3题。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独立完成,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,进一步体会比较的方法和策略。 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,折开后比较,让学生的头脑中知道走斜边最短。 4.“想想做做”第4题。 (1)读题,学生自主练习。 (2)巡视,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。 (3)学生交流,说明自己的想法。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。 5、找几个同学,从高到矮排排队。 四、检测完善 1.提问:今天在学习中,你比较了哪些物体,比的结果怎样?学生自由交流。 2.要求学生回家在自己家里找一些物体,比一比他们的长短、高矮和轻重。 3.完成课堂作业。
|
| |
板书设计
|